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三国演业> 第353章 史前空战

第353章 史前空战(1 / 3)

巴蜀境内四面高山,围住一块四川盆地成天府之国。

北面大巴山,东面巫山,南有大凉山,西面是雪山高原,把这盆地围得个严严实实。

陆路崎岖难行,水路险滩重重,自古以来对外交通都极为不便。

杨锡知道此时,长江可说是走出四川盆地的稍微便利的通道,此时可没有修建高速公路,也没有打任何隧道。

就算是一千多年后,不走高速要进入蜀地,汽车都得在山崖上蜿蜒,那就是最原始的盘山公路。

长江流经四川东部形成了一系列峡谷,江底硬岩横梗,水流湍急不利航行,上游三峡之险,危崖千尺,河槽深陷,险滩错杂,礁石林立,水流起伏回转,航道弯曲狭窄,也是障碍重重,极有风险。

南部又有乌江天险阻隔,两岸山势峭立,水势汹涌,多险滩,视为水上交通的畏途。

盆地北部仅有在悬崖峭壁上铺成的木板路,称为栈道。人行其上,险象环生。曹操走过一次,再也不想走第二次。

西南高山深谷间以绳索相联,西北多高原雪山,更是茫然。因此,李白留下的进蜀名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成为历史的真实写照。

杨锡虽说入过蜀,但那时坐的高铁,哗的一下就到了。

此时自己亲自领船队经长江入蜀,也是瞎子探路,一百余艘辰河船,在蜿蜒的崖壁间穿行。

长江号那种大船是想也别想的。

走不得数里,忽然前面“砰”的一声闷响,领头船打了一个半旋才停住。

定睛看时,只见船吃水变得深了。

杨锡赶紧下令道:“快弃船,放救生船!”

原来又一艘船触了水底礁石。

触了浅滩还好,拉出来还可前行,最麻烦就是这种礁石。

这已经是第六条被直接撞碎的船。

救了船上人员,杨锡再次下令,做出标记,并在礁石处打上一根铁桩,铁桩上浇筑铁牌,这便是标识,下次再来,不会犯同样错误。

按照长远计,必须如此,而且可以给商船提供许多便利,减少商事成本和风险。

想要从秭归真正入蜀地,那更是为难,杨锡决定慢慢来。

他要将这条航道所有礁石险地,全部标注出来,做一件有利于千秋万代之事。

虽说现在没有实力修建三峡那种工程,但是做这种事,却力所能及。

一路上来,从夷陵至秭归,才四十公里左右距离,杨锡标注了二三十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