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升华(1 / 4)

h市某经济开发区。

一般情况下提起经济开发区,大家马上能想到的就是高新产业聚集地,各式各样低碳环保顶尖技术,园区内来来往往的都是穿着白大褂的研究人员,不声不响的小规模就能有上亿的利润,对普通市民来说,来这里工作代表着高工资高福利。

可是这处经济开发区,虽然名字叫开发区,内里却并不怎么沾边。这里有企业,却是改革开放初期各种企业最挣钱时被一窝蜂开起来的,无计划、简单粗放、技术含金量低,有些甚至只是几十人撑起来的小作坊,起个看起来很大气的名字罢了。上世纪90年代第一次破产倒闭潮来临之际这些大大小小的企业关停个七七八八,虽然之后这二十多年来原来的老厂被都拆得差不多了,原址新建了不少大型企业,但只要你愿意寻找,曾经的破败还在这里。

经济开发区附近企业不少,当然配套住宅也得跟上,这里的房价比市中区便宜很多,所以这些年下来也建了不少楼,因为性价比还不错,入住率倒是不低。

袁大爷算是这里的老住户,计划经济时代,他就在附近的厂子里当工人,经历过下岗大潮的他老婆跟人跑了,他自己勒紧裤腰带想方设法挣点钱,才把三个孩子养大,其中辛酸,不足为外人道也。也正因为以前过过苦日子,70多岁的袁大爷在生活上非常节俭,一分钱都舍不得花。虽然现在生活得不错,三个孩子也还算成器,每个月给他的生活费足够他舒舒服服生活,但是多年以来养成的习惯。不是说改就能改的。

不下雨的天气里,袁大爷早上早早就起了,做点简单的早饭,吃完便慢悠悠地出去溜达,兜里装几个塑料袋,遇到地上有纸壳板啊空水瓶什么的就会捡起来装进塑料袋里拿回家,等攒得多了再卖给收废品的。积少成多。也是笔收入。

用袁大爷自己的话来说,哪怕十几二十块的,也比我天天待着强。能买把菜,也证明自己有用不是?而且每天出去溜达也算是最便宜最有效的健身方法了,他可不想在家混吃等死。

天气好,身体允许的情况下。袁大爷会尽量得走远一些。他们这一带工厂企业多,谁知道哪里会有意外的惊喜呢?上次有一回。在倒闭的旧厂区,袁大爷捡到一大卷铜线,可卖了不少钱。

两个月前的某一天,天气还不错。万里无云,袁大爷哼着小曲开始了例行的溜达,他还想去前几天去过的旧厂区转转。

七转八拐的。袁大爷踏上一条人迹罕至的红砖路,砖石缝中长满了青苔。人踩上去十分湿滑,家里的孩子是不允许袁大爷来这里的,老人家年纪大了,身体不如年轻人反应灵敏,再加上这边平时没什么人来,手机信号更是时有时无,要是不小心出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