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铁血大民国> 第 197 第一份国民动员令

第 197 第一份国民动员令(1 / 6)

公元1918年7月8日,就在震惊中外的中东路大劫案发生的同一天。在广州,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孙中山正式签署了中华民国历史上的第一份国民动员令根据国民革命军对外宣传的口径,广东、福建的3000多个乡镇,将在2个星期内动员二十万十八岁到二十二岁的青年男子入伍

这个国民动员体系对中国而言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的玩意儿,早在战国时期,战国七雄实行的应该就是类似的体制。所有的青壮年都登记在册,遇到战争就实行“总动员”,当时那些人口不过几百万人的诸侯国都能动员出几十万人的大军用于征战。

可到了后世,这种寓兵于民,全民皆兵的体制,却渐渐被世兵制和募兵制所取代。战争和兵役也就渐渐远离了普通的平民百姓,中国庞大的人口优势也就无法在历次对外战争中体现出来了。到了清末,更是出现了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一遇到战争,可用之兵往往只有几万人的尴尬局面

所以在我们的常大军事家看来,造成近代以来中国在对外战争中每战皆北的直接原因,正是没有一个覆盖全国的国民动员和征兵体系。而中国想要在二战之前崛起为世界一流列强的捷径,并不是建设多少重工业和兵工厂,更不是利用外国的什么金融危机发上一票横财,而正是重建这个中国战国时期就存在过的国民动员和征兵体系。

实际上,在历史上的民国时代。国民党和gcd都曾经在自己的辖区上面重建过类似的体系。而决定日后国共内战胜败的最直接原因,也正是双方国民动员或者说是更进一步的总体战体制的强弱……在这方面,gcd方面无疑是具有极大的优势,他们在苏维埃战争时期,在人口仅二百多万的中央苏区,就动员出了27万青壮年用于第五次反围剿而这种优势的基础,正是他们的土地革命和对农村的掌握。常瑞青在福建所采取的政策。正是借鉴自历史上的中g。他的理想就是要将中国的几万万民众都组织起来,把他们的力量都动员出来这才是这个时代最大的“金手指”啊

不过嘛,万事总是开头难的现在国民政府的国民动员体系看来还是不够完备。别看孙中山的动员令上决心很大,可是到了基层的乡镇长和中山小学的校长、老师们那里,却都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大概是因为已经有一千多年远离战争和兵役的原因。这个时代大部分的中国民众对于当兵吃粮什么的都是非常反感的不是有句尽人皆知的民间谚语叫“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撵钉”吗?所以国民政府的第一份动员令在实行的时候,怎么看都有点像是在拉壮丁了

广州天字码头现在已经被用绳子捆成一串一串的壮丁们挤得满满的了。整个码头都是哭哭啼啼骂骂咧咧的“好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