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章 读后感(2 / 3)

就写吧,写两页读后感耽误不了多少时间,一个小时搞定了。

写完读后感,整理成论文格式,沈奇也不走什么投稿系统了,直接发到《数学年刊》主编的电子邮箱。

这篇读后感论文的作者只有沈奇一人,这种文章没法带别人一起飞,属于大佬专享待遇。

第二篇需要沈奇审核的论文来自PRL编辑部,是一篇凝聚态物理论文,六位作者人员构成复杂,有UCLA的,有东京大学的,还有英国帝国理工的,看来这是个跨国合作项目,跨了美、欧、亚三个大洲。其中通信作者来自UCLA,名字是Li-Li,好奇怪的名字。

这篇凝聚态物理论文研究凝聚物质的结构、力学和热力学性质,这跟沈奇他们FASTER项目组的研究方向有所区别,跟沈奇早期单干时的研究领域有些类似。

FASTER项目组现在干的活,一句话总结就是研制新材料。这非常偏应用,研究成果带来的红利也很吸引人。

打造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员构成不能全是实验员,总得有几个擅长学术理论研究的学者。

“PRL发来的这篇凝聚态物理论文,写的真心不错。”沈奇快速浏览一遍论文,他的第一感觉是,这篇论文只附了少量的测试结果图片,剩下的是理论分析。

这个跨国项目组采用自洽场理论研究了凝聚物质的微相结构缺陷,对光子晶体制备、生物医学、功能纳米材料均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比较高端。”这是沈奇仔细看完论文之后的结论。

不可否认,纯粹做应用的研究人员在物质收获上会更多一点。

但在学术地位上,理论研究型的学者更崇高一些。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国际上的凝聚态物理团队不乏高手。

包括副组长汤元在内,FASTER项目组已没有一个人能真正静下心来做学术理论研究。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尝过甜头之后,再转回去做理论,这很难做到。

也就沈奇对凝聚态物理理论研究方向感兴趣,他绝不能让自己的中心变成一个只做应用产品的机构。

沈奇回复PRL编辑部:“过审。”

虽然过审了,但沈奇还是通过电子邮箱联系PRL主编,对这篇论文提了些建议:“体系受限作用发生变化,使得体系相貌产生了明显的转变,例如从三层柱状相到对称的双层柱状相的转变,或是从水平层状相到垂直层状相的转变,体系的熵能对最终形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了,这篇论文已经很好了,也希望我的建议,能对他们的下一个类似项目起到一定的作用。”

PRL主编回复邮件:“沈教授,我们是否可以将你的建议整理成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