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其他小说>东瀛娱乐家> 第四十章 该来的总是会来

第四十章 该来的总是会来(2 / 4)

信息:“乐队因为完全写不出原创曲,驻场的一年多里一直都靠着翻唱维持演出。”

这篇报道出来以后,敏锐的吃瓜群众很快嗅出了杂志内容的指向性:叶昭既然在乐队时期一首歌都没有写过,现在为什么一口气拿得出这么多好曲子?是他在乐队的时候一直“留了一手”,还是他现在写的歌有问题?

有了《周刊女性》带节奏,几份音乐杂志也跟着掺和了进来,就叶昭的音乐做着似是而非的分析,在这期间,还有一些不入流的小杂志也跟进了一些无端猜测式的报道,其内容五花八门,放飞自我的程度不输给《周刊实话》,由于他们本身毫无公信力,也只被当成是在蹭热度,但是有这些小杂志上蹿下跳,叶昭的话题热度也一再攀升。

真正被称为是一记重锤的,是一本名叫《musibsp;life》的音乐杂志。他们倒是没有在报道里就《周刊女性》放出来的信号瞎扯什么代笔论之类的东西,而是直接把炮筒y-i次忄对准了叶昭和他背后的being公司,就连文章的标题都是《being的“b”是borrow的“b”?》(borrow有采用、抄袭的意思)这个恶意满满的题目。

负责这篇文章的是专为《musibsp;life》撰写评论的评论家小林旭,他的文字风格刁钻毒辣,专挑别人痛脚,在这篇文章里也不例外。他没有在一开始就批评叶昭,而是针对being的发家史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着力渲染了长户大幸“只要能红模仿也没关系”的经营策略。

“being不仅擅长追逐流行,更是在90年代走上了一条自我模仿的路线。他们旗下的歌手大多依靠的都是以织田哲郎为首的作曲家和明石昌夫为首的编曲家,所以他们的音乐风格极为相似,可以说就算两支不同的乐队相互交换曲子来唱,大家也不会觉得怪异。依靠这种自我复制,在第一支being歌手走红之后,和他风格相似的其他歌手也会跟着走红,这种做法可谓是把长户大幸社长狡猾功利的经营方针体现的淋漓尽致。”

之后,小林旭笔锋一转,把话题引到了叶昭身上。

“在今年,being签下了风靡一时的地下歌手叶昭。我原本以为,叶昭作为创作歌手,无需依赖being的作曲家们,也许会成长为像being旗下的solo歌手大黑摩季那样独特的存在。但是,当他发行了出道单曲《虹》,并完成第一次电视亮相后,我深深地感到了失望,因为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某个人的影子。”

在这里,杂志特别请了某个知名的作曲老师,就《虹》这首歌做了一番有理有据的分析,从歌曲结构到旋律全方位剖析,最终借着作曲老师玩笑般的话说出了他们要表达的东西:这首歌就算拿去给福山雅治唱我也不会怀疑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