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都市小说>我有个流量系统> 第十五章 初步扩张

第十五章 初步扩张(2 / 3)

边一天营业额已经达到了6w+,产品已经完全更换为自主品牌。

不过到了一个瓶颈,比如说,单日投放2000的流量能卖出6w左右的业绩,同比例,投放4000,就应该卖出去12w才对。

但实际上,最高就只能投放2000,再高投放不了。

后续多尝试了其他几个产品,吴舟也终于知道原因,也得到了系统最终的肯定。

这个流量是精准流量,系统只是把产品推送给精准人群,所以说,系统没有改变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只是精准推送过去而已。

现在吴舟的杯子,上限就这样了,再想拉高,不行了。

不过想要突破这个流量瓶颈也是有的。

这个瓶颈针对的只是这个平台达到了瓶颈,解决方式就很简单,再上一个平台就好了。

吴舟首选的是京东平台。

毕竟国内的高消费人群,大多还是京东购买的。

京东有两种店铺形式,一种是自营渠道,需要和京东的小二(又称采销),把品牌ppt弄好看点,谈入驻。

入驻完之后,可以直接发货到京东的自营中转仓,中转仓再调配到全国各大城市仓。

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地方隔日达,甚至部分地区当日达的原因。

另一种的话,叫做京东pop,类似于天猫店。

两者之间,对于商家的资质要求其实没什么区别。

对消费者而言,其实最大的不同是就是收货时效。

而对于商家来说,差别就大了。首先自营渠道,是京东的亲儿子,所以流量倾斜非常严重。

如果做pop的话,那大概率就没什么流量,就没销量,没销量那就可有可无。

当然这个流量肯定不可能是免费的,比如百货这块儿,平台费用扣点可能就高达25%左右。比如说卖出100元,平台收25,然后再扣除一定比例的物流费用最后估摸着到手也就70左右。

当然,还有其他的,比如说,某些采销如果资金的费用太多了,没准就是一笔无缘无故的活动费用就摊到了某个大户的身上。

国内的这几个大平台,在形成了一定市场地位之后,还是非常强势的。

一般的商家,肯定的是做京东自营的,自营就代表着流量,有量了之后,即便利润分出去了很多,利润率低一些,但最后的金额还是可观的。

10000块钱的20%是2000元,而1000元的50%,也只有500。

所以,最后,吴舟开了个pop。自营是没开的。

资质一传,保证金一交,很快就审核了。

当天产品上架。

依旧阶梯式,递增的流量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