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其他小说>抗战之钢铁风暴> 453章 阎锡山

453章 阎锡山(2 / 2)

00余人。占到了整个民国将近五分之二的份量,可以想象阎锡山在建设上的能力。而山西的大量机械与其他地方直接采买不同,阎锡山的山西重工拥有着更为出色的自我制造,设计能力。这也是姜立对于山西工业十分看重的原因。阎锡山做为这个时代的人,能利用山西有限的资源做到这一步,确实不是一般的厉害。而阎锡山在教育上投入的精力与所取得的成绩也是姜立极为侧目的。

山西重工业的规模决定了搬迁的规模更为浩大,尤其是炼钢厂,炼铁厂新近花费巨资重建不久,又有着战争的消耗,阎锡山手里还有着几十万大军的底牌,这种情形下,暂时不搬迁太原兵工厂与其他机械,也算是一种无奈了。

“先是川北,后是陕西,现在又是绥远,就连咱们山西,西北军也进来了,姜立的扩张越来越快了。”

刑占清与李杜两人的分析不错,阎锡山此时对于西北军确实是充满戒心的。对于西北主持河北河南战局的同时,还有余力支摇山西一个集团军,并且在绥远与日军对垒,并且同时威慑川中这份实力,阎锡山心里别提有多羡慕了。他在山西积蓄二十多年,将原来的不过两旅之众的晋军发展到数十万人,与蒋委员长争夺中央大权,最后饮恨兵败,晋绥军实力发展的最高峰,恐怕也比不上此时的西北军。想到这里,阎锡山心里如同喝了几瓶陈醋。

“总体上来讲,姜立扩张的势头不小,但这次出兵绥远,对于山西的形势还是有一定帮助的,就是不知道北面的力度了,若是能尽可能多吸引一些日军,主席肩上的担子也轻一点。”

杨爱源与阎锡山的那些心思不一样,眼下能守住太原才是正理。守不住家当再多也不是自己的,与其便宜了日本人,倒还真不如让中央,或者是西北占了。若是没经过上次中原大战的损失,以晋绥军的规模,倒也不用麻烦中央军或者是西北军了。

要知道当初晋绥军发展到最高峰时期有超过25万人,各式大炮近400门,轻重机枪1400余挺,迫击炮上千门。而当时太原兵工厂月产各式炮炮弹超过20000发,轻重炮35门,迫击炮近100门,子弹420万发,冲锋枪900枝,机枪近20挺。

无论是兵力,还是军备都发展到了巅峰,虽然此时山西军队云集,达到了惊人的三十几万人,但派系繁杂,指挥不一。有嫡系的中央军,也有中央军里面的杂牌,也有西北军这样的实力派。规模虽大,但比较起来,能发挥出的作用还比不上手里能如指臂使的25万嫡系晋绥军。若是能有当初的实力,阎锡山绝不会允许中央军,西北军轻易进入山西。只是可惜的事世上没有后悔的药。当年的战略失误,让阎锡山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此时面对远比中央军强横的日军,只能借助中央与西北的兵力与之对抗。(。)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