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磨街(2 / 3)

之类的恐吓话,所以很多时候,树底下都很少有人呆,除了人非常多的时候,所以这棵树一直长的很好原因。

周围的十几个村落的人,都来赶街,有汉族,苗族,彝族,壮族,等等不止,壮族人一般住在山脚,而苗族,彝族主要集中在山顶多一些。

苗族和彝族比较喜欢用背篓背着玉米粒,野菜,琵琶果,小猪仔等等的来街上卖,她们的小猪仔最是好生养,不挑食,不容易生病,长的又快,自己家里的好几只小猪仔都是老爸从他们手里买回家养的。

余东雪从小就喜欢吃她们卖的枇杷果,皮薄甜,还带着一丝丝酸味,吃一个就想吃第二个。

壮族人呢就喜欢挑大米,鸡鸭鱼肉这类食物来卖,又喜欢做美食,所以街上做小吃的摊子基本都是壮族人。

而汉族是商人,喜欢卖一些汉族衣服,玩具,各类新鲜的玩意。

所以你在街上看到不同民族的人,穿着不同的服饰,还说着不同的语言,你听不懂没关系,只要说普通话,现在大家基本能听得懂。

虽然语言多大多数都交流不了,像奶奶辈的,连隔壁堂奶奶都懂的几句汉语,几句苗语,你要说她读书识字吧,她还真没有,就是平时爱赶集买东西。

她们那一辈的,年轻时没钱,很少赶集,但在晚年以后,中国解放了,经济慢慢好转,所以经常赶集填补家用,慢慢的就学会了一些买卖用语。

在那时候懂得多种语言的人是很了不起的,不是有钱人,就是做生意的商人,总之家境比较好的,这样的人才有机会多个地方走动学习不同的语言。

所以这个石磨街几百年的存在意义,除了买卖交换物品,货币,银钱,还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交流的集合点,知名度是一代又一代人传下来的。

这棵树五米外,有很多卖圈粉的小摊子,十一点的太阳已经很高了,余东雪坐在她从小吃到大的那家摊子,等着五十岁的的奶奶弄好圈粉后喊她去抬碗。

凉圈粉是她们这里最受欢迎的小吃,

做法复杂,要经常做的手艺人,做出来的味道才极好的。

第一步:首先用洗干净的硬生米泡了五个小时之后,连水带着米一起磨成米浆,这步就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必须控制水量,米浆如果太清就蒸不成片,太浓郁了,就会直接开裂。

第二步:大火烧开水,这时候需要观察控制火,火不可以太大,也不可以太小,而必须是柴火,烧煤做出的味道就差了点。

第三步:在专门蒸圈粉的铁容器里少少的刷一层清油,刷油是以便成型后掀开,根据铁容器的大小倒入少量米浆,待米浆完全在铁容器里薄薄得铺张开后,放在开水上蒸,成型后抬出来,冷却,必须冷的透透的,再把它圈起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