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其他小说>为祖国之崛起而穿书> 为祖国之崛起而穿书 第114节

为祖国之崛起而穿书 第114节(1 / 4)

他说,“而要让他们把这里当做目的地,集装箱码头就必须建,不仅要建,还要做到高效率。”

谢雁问,“沪城现在的集装箱吞吐量怎么样?”

“每年大概五六十万——如果不是以前建的集装箱码头,”

宋海苦笑着摇摇头,“恐怕还没有这个数字。”

谢雁接到电话之后,就提前做了功课,“五十多万……的确是少了点。”

五十多万,距离沪城要“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实在是差太远了。

日国和韩国的集装箱吞吐量,每年能达到二三百万teu。

而华国的港城,以及新加国,每年teu能达到上千万!

可以说,沪城的年teu吞吐数量,连港城的零头都不够。

这样的能力,显然无法在竞争激烈的航运港口中占有重要地位。

“之所以吞吐量上不去,有两大原因,”

赵其国说,“第一,我们的能力不够,虽然之前建过集装箱码头,但是沪城起步太晚了,我们缺少很多配套的设备,每吊起一个箱子,就要工人爬上集装箱顶部,进行安装,然后在操作。大大提高了作业时间,后来,人家自己的船再来,自带安装工具,免得我们在去吊!”

“就连最低的3000teu船舶,要来沪城,还需要减载。”

他从不掩盖劣势,也不规避弱点。

“第二,我们没有深水港。”

没有深水港,大吨位远洋船舶无法停靠和作业。

没有深水港,沪城在航运中永远就只是备选和补给站,无法成为航运的枢纽和中心!

林铸江接过话题,说,“原因,你们两应该也明白,”

他看了眼已经看不见影子的沪城,还有远处平静的海面,“入海口的泥沙太多了。”

按照交通部的计划,等泥沙整治好,已经是十年后,再建深水港,根本赶不上定的目标期限。

更何况,这个方法治标不治本。

“我们这次去的,真的是选好的深水港吗?”

苏擎转身,海风吹起他的衬衣,他靠在栏杆上,问,“可是这儿,离沪城少说也有十几公里。”

船还在海上行驶,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

宋海说,“选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们考察了所有的地点,全都被否定了,离长江口太近,泥沙会导致水深不符合要求,离长江口太远,外海的风浪会非常大,也不适合作为港口。”

他转身,看向远方,但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那里。

谢雁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

西边有几朵绵白的云彩,挂在浅蓝的天空上。

白色的浪涛拍打着什么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