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陛下因何造反> 第233章 陕北,对毛文龙动手(两章合一)

第233章 陕北,对毛文龙动手(两章合一)(2 / 5)

产量的庄稼?”同村百姓王乙也跟着道。

“说什么呢?赵先生是京师皇家科学院的教谕,听说是礼部尚书的弟子,是陛下让他来到咱们清涧县,教咱们种植这番邦作物,难道你们不信陛下吗?”村长李林呵斥道。

“额就是随口说说,额哪敢不信陛下呢。”李丁和王乙连忙陪笑道。

他们之所以有现在的生活,全都是皇帝给他们带来的,若是没有皇帝,他们还是流民,全家早就不知道饿死了几个了。在整个陕北,朱由检现在的威望可以说如日中天,没有人敢有任何质疑。

“记住,陛下让咱们干什么咱们就干什么,不会错的。”

村长李林叮嘱了几句,挑着水桶向二里外的清涧河走去。身为村长,在领着从九品武官俸禄的同时,他要身先士卒,带头干活。

在一处土岗上,皇家科学院农科教谕赵温茂正指导者百姓种植红薯。

“先把土弄碎弄松,弄出一个窝,把红薯蔓种下,浇一瓢水,过一会儿再把红薯蔓封成这样的土堆,外面用干土封好便可。”赵温茂亲自示范着,把一株株红薯蔓种植下去。

“这红薯很抗旱,但也需适当灌溉,等到蔓长长了以后,需要翻蔓,松土,但切记不要弄伤了根茎。”

“赵先生,这红薯真的能亩产两三千斤吗?”有百姓问道。

赵温茂微微一笑:“红薯在京师皇家庄园已经培育了数年,只要种时施肥及时灌溉,亩产确实能达到两三千斤。”

“若是真有这么高的产量,咱们再也怕挨饿了。”围听的百姓雀跃道。

“对了,味道怎么样,好吃吗?”有百姓问道。

赵温茂道:“甘甜可口,口味很好,不过这红薯最怕冻,一冻就坏,冬天需要挖地窖储藏。也可以切成片晒红薯干,这样就很好储藏不怕冻坏,不过口味就很难吃了。”

“只要能填饱肚子,还怕难吃不难吃。”百姓们笑道。

红薯好活耐寒,不挑田地,所以多种在不好灌溉的地方。而在清涧河两岸的平地上,则都是种的玉米,玉米苗已经抽了三四个叶,绿油油看起来格外好看。

一丈多高的水车架在清涧河上,把水从河中抽出,引入胶泥为底的沟渠,在顺着沟渠流入玉米田中。这样的水车,每数里就有一架。

陕北的河流地势低,两侧田地远高于河床,必须要水车才能灌溉。而在往年,灌溉完全靠人力担水,一个成年人一天时间也浇不了半亩田,而一架水车,一天可以灌溉二三十亩,不需人力,日夜不休。

“这河两岸的田地可以用水车灌溉,可也就一万多亩,塬上的田地还是没有办法啊。”河边一处土丘上,清涧县尉雷时声叹道。

“已经好了很多了,我听村民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