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大宋世祖> 第四十二章 人事即政-治(二)

第四十二章 人事即政-治(二)(2 / 3)

没脸指责。

唉,算了吧。苏迈保持着缄默。

“张思叔似乎年轻了些,贸然托付一郡,恐怕有些冒失。”

范纯粹说了一句。

资历、政绩人家都无可指摘——人家参加过漠北之战,立有军功,被敕授光禄大夫勋位。又在岭北苦寒之地施政抚民,待了足足两年。

这份履历,沉甸甸的。

“范季公,张思叔已经四十一岁,相比我等,确实年轻。但是实际上,不年轻了。”蔡卞笑呵呵地答道。

范纯粹不出声了。确实,张绎四十岁了,跟自己和蔡卞这样的六十翁比,当然年轻,可是跟新派骨干们一比,一点都不年轻。

张叔夜,崇政殿大学士兼左仆射,下一任太宰的不二人选,才四十七岁。怎么比?还有李纲、赵鼎、长孙墨离、曾保华、曹铎,都才二三十岁,一个个都身居高位,又怎么比?

不比了!

范纯粹越想越气馁——新派为什么人才辈出呢?从五十到二十多岁,完全没有断层。反观旧派这边,苏迈都算年轻——可他也五十三岁了。

后继无人啊。

范纯粹再想到官家一即位就大搞国考和诸大学——当时大家都以为官家在搞一朝天子一朝臣。可是现在反思一下,才发现玄机所在——先派心腹亲信控制住各大学,在招录考试时,通过出题等各种方式,把志同道合或者有潜力可培养的人才全部收拢进各大学。

再在大学两年学习过程中,不断淘汰,不断影响,最后通过国考,把这些培养出来的学子送到大宋官场的各个角落——现在每年的国考,考中甲科者,成均、璧雍大学的学子占六成,乙科占五成。剩下的那四五成,还被江东大学、江宁大学、东海大学等新派据主流的大学占去大头。

十年沉淀下来,难怪新派的人才层出不穷,一茬接着一茬。旧派却像是被刨了根似的。

也难怪,你新派学问学得不好,就算成为海内大儒,通不过国考,照样连九品小吏都当不了。如此之下,谁还愿意去费心学旧学?

官家即位之初,就已经定下谋略,才有今日之结果。或许,诸公大儒们当初没有识破这些,就已经注定失败了。

很快,张绎成为淮西郡布政使备选人中票数最多的一位,十票。

议定完这几位府尹和郡布政使人选后,又合议了两位按察使,三位布政副使和三位直隶知州的人选。

“地方缺职已经议定,现在议一议翰林院等机构主官人选。小苏公(苏辙)因为身体原因,坚决辞去翰林院大祭酒一职。出缺了总要补上。吏部推荐了潘意、刘昺五人。在发表意见前,老夫提一句。”

蔡卞捋着胡须,泰然自如地说道:“翰林院自天启年后,职责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