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大宋世祖> 第二百四十六章 忆君犹未看花回(三)

第二百四十六章 忆君犹未看花回(三)(2 / 3)

家有魄力,把新旧两党的恩怨用了几年时间给化解了。现在朝野内外,上下一心,只要再行王荆公之法,用好几位理财能臣,国库充盈,四海自然宴清了。官家干嘛还要搞那么多事情,殖货兴业、广通海商、掘疏河道、大行新制,然后又振奋兵马,征伐各处。”

说到这里,赵佶摇了摇头,最后下结论道:“十三哥太能折腾了,太好功喜大了!”

高求吓了一跳,我的端王殿下,你非议官家,躲在被窝里说就好了。干嘛对着我说,你说,这妄议君上之言,我是往上报呢还是往上报呢?

想到于化田那张惨白的脸,高求心里一个激灵,再也不敢做多想了。

这位现在身居内侍省副都知,兼提督内外咨情检校处,大宋真正的情报头子。

突然,夜空里划过一道白光,然后砰地一声炸开,化为一朵玉树飞花。然后是一道又一道的白光飞过,在夜空里炸开成一团团的彩花。

这时,嗖嗖和砰砰的声音,随风飘了过来。

“这是干什么?”赵佶的脸在烟花里忽红忽白,忽蓝忽黄。

高求想了一下,答道:“殿下,想必是民间有人听闻辽国恭宗遇弑,欢喜之下,释放烟花。”

赵佶摇了摇头,有些不满地说道:“友邦君上驾崩,鼓噪欢雀,有失温良礼仪。说出去,坠了我大宋煌煌上邦仁德之名。开封府怎么不管一管?”

高求不在意地答道:“殿下,不是所有人都温良恭顺。乡野草民,只讲恩仇快意。可能是河北河东旅民,有亲族死在契丹人之下。又或许是南逃的燕云诸州怨民。想必开封府也懒得去管了。”

百年来,宋辽之间虽然没有大的战事,但小的冲突有不少。多是辽国军民越境犯事,烧掠一番又跑回去。

辽道宗(天祚帝祖父,耶律洪基)还应宋国的强烈要求,处罚了一批犯事的契丹、奚人,引得宋国不少文人一阵吹捧。

赵佶摆了摆手,他也懒得去管。天祚帝死就死了,宋人放烟花欢庆,他除了嘴巴谴责一下,也不想做更多的事。

天祚帝是官家的大侄子,又不是他的。

赵佶伸出头,往后院看了看,低声问高求:“听说白矾楼,最近冒出一位李师师,人风流、歌婉转,短短一两年,已经与潘楼花魁崔念奴其名?”

高求一听这个,顿时精神了。说起这个,是俺的强项,俺最擅长打听这个了。

“回殿下的话。这位李师师,父亲叫王寅,原在城内经营染房。三岁时其父把她寄名佛刹,老僧为她摩顶,她突然大哭。老僧人认为她有佛缘,前身后世必是佛门弟子,所以就被叫做王师师。”

赵佶点了点头,师这个名字很通用,尤其在信佛的百姓子女里,更加普及——男的叫药师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