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大宋世祖> 第四十四章 千丈悬崖削半翠(一)

第四十四章 千丈悬崖削半翠(一)(2 / 3)

民为什么容易被欺负,就是因为他们是一盘散沙。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不欺负你欺负谁?所以,必须把农民团结起来,只是捏成一个拳头,你再想欺负他们,至少得挨上几拳。”

“成立两科钱谷转贷行。乡野山泽里的百姓们,难得入城一趟,更不知道找利息低、服务好的银行办商业信贷。没关系,我们成立转贷行,请一群想赚钱的人去办这些事。”

“转贷行的人深入各乡各村,直接面向农民,在春秋两科提供小额钱财和粮谷的借贷。而转贷行的资本哪里来,县州的银行借给它。转贷行赚什么钱?银行这里让一点利息,信贷的百姓们给点手续费,不就出来了吗?比黑心肠、贪得无厌的牙人强。”

转贷行目前只是个中介机构,发展一段时间,要是合适,可以向农村信用社进步。

“王文成公(王安石)为何要设青苗法,朕为何要设合作社和转贷行?就是因为农业生产的资金问题。任何生产都需要投入,农业生产也不例外。粮种、肥料、农具、耕牛投入大才有希望获得大丰收。偏偏农业是靠天吃饭。今天一场雨,明天一场旱,说没就没!都快赶上出海泛舟的风险。”

“海商还有海商保险社,农作为什么没有保险?因为海商风险大,获利也大。农作风险大,偏偏获利低。就算风调雨顺,竭精殚力,一亩地也只产那么点粮食要想让唯利是图的商人去投资农作,不可能也不现实。他们只想买地,再租给别人种,这样才旱涝保收。所以朝廷必须出面,以公权力为农作投入保驾护航”

章惇等人越听越觉得津津有味,想不到上千年来,被无数先贤们翻来覆去“重视”的农耕,还蕴藏着这么多、这么深的道理。

周围做记录的秘书郎,以及谭世绩带着的几位校书郎,越听眼睛越亮,脸上的崇拜之色也更加浓盛。

赵似讲了一大通后,长舒一口气,缓了缓说道:“朕把农作的大致本质说了一下,也提了几个建议。你们也可以集思广益。但是不要悬在空中凭空想象,要站在那些面朝土背朝天的农民们立场上想问题。还有规范合作社、转贷行行为,确保农民、转贷行、银行各方利益的政令,尽早定出来,运作一段时间再制定为律法。”

喝了一口温茶,赵似等秘书郎做完记录,大家也缓了缓神,从刚才的议论讲述中脱离出来。

“好了,说说河北的事情。”赵似开口道。

“喏!”同知枢密院事兼军咨使孙路开始说起情况来。

“敦舆山乱民以六百多名厘清僧人为主,他们都是从附近十五座被裁并的释门刹院里厘清出来的。这些人原本在刹院里,只是做做护院、收租等事务,穿着僧袍,理着光头,根本不是和尚,大多数也没有度牒,属于原来寺庙私自招编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