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秦时:一人之下> 第一百四十一章 韩非之才

第一百四十一章 韩非之才(2 / 5)

语》那种语录体开始,发展到如今,议论文已经发展到非常成熟的地步了。

看完韩非的所有著作,虽然只是粗略阅读,成嶠也不得不赞叹韩非的才华,特别是《五蠹》篇,怪不得如此出名。

……

《五蠹》是一篇论证严密、层层递进的论说文,论说最为严密、成熟。

韩非的观点: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统治者不能够照搬古法,不死守陈规旧俗,而是要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治措施。

韩非认为,要用古代贤王的政治手段治理当今天下就像守株待兔一般,不知变通,一味追求统治者的仁明并不可取。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就是韩非发明的,除此之外还发明了很多其他带有寓言性质的成语和普通成语。

先秦诸子学说中,像儒家、墨家都是要求统治者以“仁”治天下,认为只要施行仁政,天下便会归顺,这过于理想。

这是《五蠹》的第一层论点。

接着韩非开始阐述民众多少与财富厚寡之间的关系,先说古代自然物质丰厚,人又少,所以大家不用争抢,现在人多,物产少,所以大家互相争抢。

从大方向上阐述完,韩非又举了古代贤王和如今县令生活条件作为对比。

古代禅让天子之位,是因为君王要不辞辛劳的为天下人谋福祉,自己的生活却并没有多好。现在一个小小的县令生活条件比古代贤王好多了,所以大家都争着当县令,更别说天子了。

原因即在其间实际利益的大小很不一样。

所以圣人要衡量财物多少、权势大小的实况制定政策,圣人即是统治者。

中古时代君王行仁义,然后得服天下,但如今,君王行仁义反被其他国家灭亡,进一步论证他的观点: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世异则事异。

然后进一步论证: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古今社会风俗状况不同,政治措施也不一样。如果想再用宽大和缓的政策去治理剧变时代的民众,就好比没有缰绳和鞭子却要去驾驭烈马一样,就会产生不明智的祸害。

实行仁政并不能让天下不乱,人民总是屈服于权势而不是仁义。

现在的学者们要求君主施行仁义就可以统治天下,要君主像古代圣人和孔子一样,要天下民众都像孔子门徒那般,这是不可能的。

孩子不学好,无论父母、师长、乡邻怎样劝慰都不管用,但一看到官吏依法搜捕坏人他就害怕了,开始改掉恶习。

人们总是受到慈爱就娇纵,见到威势就屈服。明君总要严峻立法并严格用刑,施行奖赏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