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科幻小说>爱,在转身之后> 第79章 理想婚恋观

第79章 理想婚恋观(2 / 4)

的父母一样,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认可的,一代又一代人继续实践着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基因。

徐明当然也认为,年轻的一代人没有理由否认这个传统,作为继往开来的一代人,他们也愿意接受这样的传统。他们否定的不是婚姻本身,而是没有爱情的婚姻。他们否定的不是生命和文化传统意义上的传宗接代,而是为了生育而生育的农耕时代的家庭模式。

徐明在学习婚姻法律的同时,还通读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恩格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宏大叙事,展现了人类历史分期、各个阶段涉及的家庭组织和制度,为政治科学贡献了新的政治起点、视角和逻辑。

徐明在大学期间就喜欢广泛涉猎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喜欢探究与当代一些热点相关的社会问题。在跟着东方思义从事家事审判工作之后,他便自然而然地更多地关注起人类婚姻家庭形式的变迁。

作为高级生命的人类,也是脱离不了生老病死的生命周期的规律的。人的生命周期现象,让我们没有能力在刚生下来时就可以养活自己,也没有能力在年老体衰之后,还能继续依靠自己的能力来维持生命的正常的需要。

当人类从个体、氏族、部落进化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继而进化到封建社会之后,人类通过代际转移来实现生命周期延续的基本模式,就是通过家庭、宗亲,以及后来发展的各种社会组织来提供不同程度的保障的。

这种保障的主要模式,就是以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为单位的。在数千年的传统的农业社会里,生育后代除了为家族传宗接代之外,还有一个主要的目标是要以此来培养新的劳动力,这是生产发展和生活保障的必然需要。

现代国家已逐步建立起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很多以往只能由家庭和氏族来实现的功能,已由国家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如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制度的建立,便是最基本的一种。过去,中国人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模式,已逐步由社会制度来实现。生育后代的目的,已由过去的低级需求发展为更高级的精神需求。

这种变化为现代人婚姻家庭观念的转变,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基础,使婚姻家庭的功能更加趋向于精神方面的追求,使婚姻家庭的组织形式更多的是基于人性的需要和爱的需要。

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的年轻一代,已基本摆脱了以解决温饱为基本物质需求的生活方式的束缚,成为了思想解放的新生一代。他们有条件开始接受各种新的思潮的影响,有条件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以及对人生的追求和目标,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是人类必然的文明进程中的一部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