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科幻小说>文明的见证> 第1043章 奇特的队友

第1043章 奇特的队友(2 / 3)

并非如此,因为95%的恒星比太阳小。对于这些比太阳小的恒星来说,其宜居带更靠近恒星。但距离很近就会有更大的危险:当行星距离太阳很近的时候,恒星的引潮效应就很容易将行星潮汐锁定,导致行星只有一面朝向太阳。这种同步旋转会导致行星的黑暗面温度极端低下,白天温度又极高的现象。

在太阳系周围类似的恒星中有2/3是双星系统或是聚星系统。可以考虑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个或多个伴星之间距离太近,行星围绕所有的恒星转;一种是伴星之间距离遥远,行星只围绕其中一个公转。

最近一些研究表明,两个恒星之间的距离至少是50个天文单位才可能形成行星。研究者阿兰·黑尔则认为要形成稳定的行星轨道,两个恒星之间要么距离小于3000万千米,要么大于15亿千米。问题是,即是在多恒星系统中形成了行星,那它是否能有一个稳定的轨道呢?

生命的演化和成长,至少在地球上需要一个长期的稳定的条件,这就要求一个稳定的轨道。一个轨道很扁的行星运行时,时而进入宜居带,时而又在宜居带外,这样也许对微生物还可【零零看书00ks】以生存,但对于动物生命来说却是致命的。而且,即使形成行星,其轨道会由于多个天体引力的作用而被摄动,最终导致恒星落入其中一个恒星中。

聚星系统中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行星所接受的恒星辐射能量。即使行星轨道与伴星在一个平面,其接受的能量也会由恒星之间的掩食发生变化。S.H.道尔在他1970年出版的《人类可以居住的行星》中估计,行星接受的能量变化达到10%也不会影响居住环境。这个是有太多争议的问题:太阳的能量输出变化远远小于此数字,但却造成了气候变迁,最终影响到了生命种属的变化。

其它类型的恒星系统,如中子星、白矮星等更不适合生命产生。而对于疏散星团或者球状星团的附近空间,将会有更多的辐射和粒子,太多的引力变化影响行星轨道。球状星团的另一个不利之处就是它们由古老的恒星组成,因此缺乏较重的元素,正如我们所知,重元素不仅提供了生命的栖息环境,同时也是组成生命的重要部分。

对嗜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的发现需要我们用与几年前不同的概念重新考虑“宜居带”。宜居带常常被限定为动物的宜居带,而那些嗜极端环境的微生物只需要很少的化学能和水就可以地下深处。而这样的环境可以包括宜居带以外的行星、卫星甚至小行星的近地表。

虽然根据詹姆士·卡斯廷的计算,火星处于宜居带以外,但最近“凤凰号火星探测器”号探测器对火星的探测表明,在非常浅的火星土壤下面有冰的存在,这样,火星表面就与西伯利亚永久冻土相似,在冰粒表面的水膜和冰下的液态水中,就具备生命存在的条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