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仙侠小说>说好的文字修仙,怎么就具现了?> 第三十三章:李有才,通典药房【新年快乐】

第三十三章:李有才,通典药房【新年快乐】(2 / 3)

摊主自言自语,撩起军大衣的下摆重新坐在了小马扎上。

那本厚实的《乡下姑娘城里郎》被他丢在了一边。

他现在可没有心思看小说了,一心都想着发小家老宅的那些古物。

之前的那批古书中,有几本类似于地方县志的古籍,记载着两百多年前通州府的情况。

还有一些是制符的书籍应该也是同一时期的,保存的还算不错,这么多年了书页依然坚韧。

书封上用篆体写着几个大字《通海符箓书》。

不过上边的内容云里雾里的,还描绘了许多难以看懂的符文。

他手里有几个古书交流群。

群内都是同城本地的书籍收藏者,他们从近二三十年的老书、杂志。

再到建国以来的报纸、书刊。

再往上就是民国乃至百年之前的书卷、书籍都有涉猎。

至于竹简、铜简之类的则相对较少,这样的东西通常都是文物,500块钱加一面锦旗上交国家是最好的选择。

像是线装古书之类的,倒是没有太严格的讲究。

能够流转至今的基本上都是批量的印刷本,存世量并不小。

官方的博物馆也有收藏和备份,对此的监管并不严格。

就像是古铜币的玩家一样。

摊主名叫李有才,80后生人,深受各种地摊文学和收藏节目的影响,从一开始的年代书籍收藏,变成了三宝街的小贩。

这个行当轻松倒也轻松,靠风潮挣钱,也靠运气挣钱。

前几年“捡漏”一词通过小说和电视剧火爆了之后,还真有一波捡漏热潮。

随便弄点儿做旧的铜器都能挣钱,卖出个三五百的,这一天就够了。

要是运气好碰到不会还价的“小猪仔”,那就是开张吃一个月的买卖。

这一行的开价几乎达到了成本价的百倍左右。

就像那张符箓,明明是附赠得来的,理论上成本为0,他也敢开个500块钱的价格。

正是因为如此,那些深谙此道的收藏“玩家”们,基本都是直接砍掉一位数再说。

就算这么砍,摊主也依然有钱挣!

不过这几年,三宝街的小摊生意差了不少,只有那些有固定门面的文玩店生意还算过得去。

主力客户是那些年纪在40岁到60岁之间且经济条件较好的中老年男性。

李有才揣着手机,看了看安静的群聊,想了一会儿才编辑了一条信息发到了群里。

“群里有老哥对民国时期的报纸感兴趣的吗?”

“成色不错,就是纸植纤维脱水严重,变脆了一些。”

群里的都是老狐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