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村南(2 / 4)

,现在的易水河等于在南邵村西面,抄了一个近道,直接把山南的古河道给撇开了。

那里怎么会有一条貌似河道的沟壑呢?

王珂在想,如果那沟壑是易水河的故道,那么一千多年前,水就应该从村子西南角而来,应该是擦着村庄的南岸静静地淌过。村庄对岸是一片肥沃无垠的土地,河上横空架起一座弯弯的拱桥,桥下清澈的河水,最后再依着小学校这个山坡,突然拐个弯,从那里折回头一直向东北而去。而山坡北侧那边,极可能是一个天然的大港湾,里面桅杆林立,船上炊烟袅袅,那是一幅多么和谐美妙的画卷。

可能是大自然太嫉妒南邵村风吹不着、水淹不着的优越感。不知从哪年开始,地壳变迁,村西南的河道自下而上,向上拱起,河道断裂。河水不再从西南缓缓流来,而是与徐水分别后,直接掉头向北,再从村子正西的两山之间向村子当头而泄。所以一到汛期,大雨必淹南邵村。祖辈传下来的办法,那就是把各家的房屋和小院垫、垫、垫,垫成馒头型的地堡,形成了这种门前独有的“无水是路,有水是河”的景观。

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王珂特意率领全班在开工的第三天,又沿着现在两山间的时令河,一直追溯到南邵村西南角两河分岔的地方,仔细地看看那条貌似河道的沟壑。一看果真如此。那条貌似河道的沟壑,如今高出河面一米多高,而改道的河道里,水最深处也只有尺余。

王珂回来后,立刻去找温教授,想把自己的两个发现告诉他。

而温教授这几天也在苦恼中,他从南邵村聘请了10位民工,依据王珂给他的那张图,挖来挖去,下面都是泥沙。而且越挖越深,似乎没有底了。他问了一下当地的民工,村子东侧原来到处都是沙坑,从来没有人挖到过底。一般也就是向下淘个五六米,大水一过基本填平。不过是有人挖出腐朽的木板,遇到这种情况,大家都绕开了,主要是哪里沙干净又好挖,就挖哪里。至于下面有没有沉船,真还不知道。

如此来看,必须要有工程机械,所以他派叶偏偏去与部队联系,能否租一台挖掘机过来。

而且温教授这短短几天,用“洛阳铲”实地勘探后,他还有一个发现,从小山坡一直向东,近千米的地层下面都有沙。他不敢相信过去的河道有这么宽。而山坡的北面更夸张,几乎宽两千米、长两千米下面也是沙。

王珂这么和他一说,他有些迟疑。“小王班长,你说的这个地形与我现在的发掘有什么关联?”

“温老师,你知道哲学有一个观点,就是要辩证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这是王珂在读《哲学大辞典》的收获。“这种辩证法,就是要把一些问题放在特定的条件下,去全面地、系统地、连贯地分析。”

温教授一听,有点意思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