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都市小说>寒门宰相> 五百六十二章 熙宁二年

五百六十二章 熙宁二年(2 / 4)

某并非说笑,他日章某身退之时,愿奉内制左右磨墨铺纸,还请到时候不要嫌弃章某手慢脚笨。”

司马光听章越说得郑重点了点头。

章越这时道:“陛下让我来挽留内制。”

章越的话早在司马光的意料之中,司马光道:“度之,老夫此去河北视察河工道上有感而发作了一首诗,极目王畿四坦然,方舆如地盖如天。始知恃险不如德,去匀胜残已百年。”

章越揣摩诗中的意思,在德不在险是吴起说的。

但在宋朝时,宋太祖赵匡胤觉得汴梁四通八达无险可守,打算迁都洛阳。

当时后来的太宗皇帝赵光义反对用了一句‘在德不在险’。

赵匡胤因这句话放弃了迁都。

司马光这首诗说得就是这件事,在王畿汴京往四面极目远眺,都是一片平坦的平原,大地好似四四方方的车舆天就是一个盖子。

我如今才明白了太宗那句在德不在险的意思,我大宋立国百年都是靠得这句话埃

政治家作诗当然不是随随便便作的,都有抱负以及抒发政治意图在其中。

司马光去视察黄河时,正好他与王安石因为延和殿理财的事刚刚吵完,之后经过章越提议在两制以上官员中又吵了一番,最后司马光当然是输了。

连官家也帮着王安石。

司马光这首诗重提在德不在险,也就说祖宗百年来的制度一直运行的好好的,官家和王安石干嘛一定要变呢?

治理国家仁德才是第一位,至于险要与民不加赋国用足什么的都是术,而不是道埃

舍道而求术,可乎?

章越向司马光道:“内制,仁德是为儒家之术,先王之道,除了仁德二字,可有其他?”

司马光看向章越反问道:“仁德夹杂了其他还是仁德吗?”

章越当场领教了司马光的口才,于是亦反问:“那么内制又如何看董子(董仲舒)和扬子(扬雄)呢?”

“他们是不是儒呢?”

“董子引法入儒,扬雄引道入儒,魏晋时的玄学,便是引老庄入儒。”

“我听说提点广南西路刑狱的周濂溪(周敦颐)以及他的学生程正叔(程颐)之学,他们讲究性命之学,这在以往我等儒生是连想也想不到,我想日后有人引释入儒也不奇怪。”

“仁德可以是道,这不可以变的,但术却可以变1

章越讲了一番,然而司马光却并不认同章越的说法。

章越也没打算说服司马光,这不是人可以办到的事。

他继续道:“内制此番视察河工所主张的建约之策,朝廷已是允了,内制可知是谁推动此事的?”

司马光建议在河上建丁字坝,逐步减少北流流量,让北流的黄河慢慢自淤,同时加大东去的流量。

“此案正是王介甫在御前大力支持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