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北宋大相公> 汴梁时月 第五百三十一章 三选一

汴梁时月 第五百三十一章 三选一(1 / 6)

宋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宋史职官志考证序》,《金.明馆丛稿二编》,第145页。)宋时期,造就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在宋王朝文化高度繁荣发展的同时,由于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长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决定了两宋在社会人文教化中,显现内省收敛的基调。

宋初,宋太祖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基本国策;宋太宗强调“文德致治”,重视用儒家的思想来进行教化;宋真宗率先对孔子进行祭奠,以阐明“尊孔崇儒”的人文教育思想。宋统治者在尊孔崇儒的同时,又大力提倡对佛教和道教思想的信仰,形成了以儒为主,以佛、道为辅的社会人文教化的格局。

宋代文化在社会人文教化中,出现多元“兼容并存”的状况,主要有二程洛学、王安石新学、苏氏易学、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等,各个学派学统四起、宽容并存,表现出兼容的价值取向。在宋代“尊孔崇儒,三教并存”教化思想的影响下,宋代各学派的代表思想家都将佛、道的教化思想为我所用,出入释老,援佛道入儒,兼收并用,重建新儒学的教化理论体系,对社会人文教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两宋时期以儒学为主体,以佛、道为辅助的社会人文教化格局,使三教实现和平共处,各自发挥社会教化的作用。

宋孝宗在《三教论》里明确提出“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的教化思想,促进了三教之间在社会教化思想上相互吸收,取长补短,以推动整个社会人文教化的不断前进和发展。新儒学吸收佛老的教化思想,来完善儒学的教化理论体系;佛学也将儒学的忠孝节义引入教义戒律中来,不断充实丰满佛学的教化思想;道学????????????????则从佛教哲学中吸取养分,融进清静恬淡的养生教化思想中,在儒家士大夫中产生教化作用。

佛教的因果轮回教化思想与儒家纲常伦理教化思想相结合,在普通民众中进行教化,真正实现“三教之设,其旨一也”的社会人文教化的终极目标。在宋代政治氛围相对宽松、文化管理较为开放的时代,宋代的士人、民众等各个阶层人士都能吸收、消化、借鉴、融合各种不同的文化及其教化思想,最终创造出宋代灿烂辉煌的文化。

在教化中,宋代文化强调.经世,注重实学实用,以培养造就济世致用之才,体现出一种昂扬的积极入世的人文情怀。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由魏晋的超纯化、隋唐的才情充沛到宋代归于收敛内省。因此,宋代文化并不只是空谈性理,而是同样具有经世之用。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的熙宁变法,都是以宋学经世理念为指导,以理学“内圣外王之道”为依据的社会变革实践活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